Print Sermon

本網站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地的牧師與傳教士提供免費宣道文稿與視頻,尤其為身處第三世界的同工,因那裡極為缺乏神學院或聖經學校。

這些宣道文稿和影視如今通過我們的網站 WWW.SERMONSFORTHEWORLD.COM 每年已傳至221個國家地區的150萬台個人電腦上。YouTube視頻的觀眾也不下幾百人,但他們會很快離開YouTube,因每篇宣道都會引導觀眾回到我們的網站上。YouTube會帶觀眾轉到我們網站上。這些以46種語言刊載的道文每個月能傳至12萬台電腦上。這些稿件不帶版權,因此,福音宣道士使用時無需我們的許可。請您點擊這裡, 讀一下你如何能每個月為我們提供資助, 把這偉大的福音傳遍全世界。

每當你發電郵給海博士時,切莫忘記把你發信的國家告訴他,不然他無法回信給你。海博士的電郵地址是 rlhymersjr@sbcglobal.net




生長在教會中的優越性與弊病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EING RAISED IN CHURCH

海羅伯博士 (Dr. R. L. Hymers, Jr.) 著

主日,二○○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晚
於洛杉磯浸信會幕所宣之道

A sermon preached at the Baptist Tabernacle of Los Angeles
Lord's Day Evening, October 25, 2009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2:12)。


故事很簡單。一位女子不能生孩子。她為此祈禱,並向神起誓,如果她得到一個孩子,她會將這孩子獻上,在聖廟內終生侍奉。神答應了她的請求,令她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她給兒子起名叫撒母耳,並帶他進入會幕,把他交給一位名叫以利的祭司來撫養。

這位祭司本身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非尼哈,另一個叫何弗尼。他們外表虔誠,但對神的事業卻無關痛癢。相比之下,幼小的撒母耳卻在一天夜晚與神進行了交往而獲得了轉變。但以利的兩個兒子卻繼續照老樣子生活下去,虔誠卻失喪迷途。最終,神處治了他們,

"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
       (撒母耳記上4:11)。

聖經內對非尼哈與何弗尼的記載是有其緣由的。我認為,經卷內記載了他們的故事,目的是為了警告那些出生長大在教會基督徒家庭內的年青人。你是否出生在基督徒的家庭內?如果是的話,神通過這兩位年青人的生活,為你們提供了許多教訓。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

從以利的兩個兒子身上,望你們能汲取兩個教訓。

I. 第一,生長在教會中的優越性。

他們倆具有他人極少有的機會。他們生活在敬畏神的家庭內,終生都具有得救的機會。他們熟悉聖經、多次聽宣道、并習以為常地每周做禮拜。然而,他們 "不認識耶和華"。他們仍 "是惡人" (撒母耳記上 2:12)。

當舊約內稱某人 "是惡人(sons of Belial)" 時, 其含義是什麼?此乃一句希伯來文的習語,指某人毫無價值。凱爾與德理奇(Keil and Delitzsch)說,

何弗尼與非你哈是…兩個廢物,并不認識 [真正的] 神。也就是說,他們不敬畏耶和華,不愿為祂花費任何時間 (C. F. Keil and F. Delitzsch,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Eerdmans, 1973 reprint, volume III, part 2, p. 35)。

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說,

以利本人是一位極為善良的人,無疑為兒子們提供了極好的教育環境,對他們尊尊善誘、身體力行,並為他們奉上許多誠心的禱告。然而,當他們長大之后,他們卻變成了惡人,成為褻瀆的廢物。…故事中,他們倆對神的事物完全無知,神在他們生活中似乎根本不存在。注意,父母無法賜恩典給自己的子女, 也無法將救恩遺傳給他們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Hendrickson, 1996 reprint, volume 2, p. 226)。

他們倆人在虔誠的家庭內長大,一生都處在可獲救恩的環境內。他們熟悉聖經,終生在會幕中參加 "禮拜"。他們聽自己的父親以利宣道多次,已養成了宗教禮儀的習慣。這一切確實是許多外邦人無法得到的一大優越性,甚至連大部分的希伯來人,都難以想象自己能獲得這兩位成長在神會幕中的年輕人所擁有的特權。然而,他們卻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

如今有許多年輕人,他們在教會中出生長大,擁有許多世間年輕人所沒有的優越性。這些在教會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有敬虔的父母帶領,終生處在恩典的懷抱中,聽過千百次的宣道與聖經研讀班。他們熟悉聖經,在持續引導下已習慣成自然的每周參加禮拜。主日崇拜已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非基督徒家庭內出來的青年便不具備這些優越條件。他們的父母不作祈禱、不讀聖經給他們聽、也不帶他們去參加禮拜。實際上,他們的父母時常阻礙他們去教會。他們不了解聖經,也從未聽過牧師宣道。他們沒有養成基督教信仰的習慣。他們來到教會時,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不知如何在聖經內找到某一章節。他們因教會的安排日程與自己的生活有沖突而無所適從。

然而,這些從世俗中進來的年青人卻成為真正的基督徒;那些在教會中長大的年青人,總在重蹈自己宗教的覆轍,卻從未經歷真實的轉變。對這些成長在教會中的年青人來說,他們確實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可是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並無不同之處。那也正是聖經所講的,

"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羅馬書 3:22-23)。

無論你是在教會中長大的, 或不是在教會中長大, 其中完全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並沒有分別。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約翰福音 3:3)。

是的,那些出生在教會中的人擁有許多優越性, 但在罪上人人都是相同的。並且在轉變上人與人之間也沒有不同之處。

"你們必須重生" (約翰福音 3:7)。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約翰福音 3:3)。

從前我曾讀過一本諾爾博士(Dr. Noll) 寫的書,題目是《福音派的興起: 愛德華、惠特菲爾德、與衛司理的時代》(The Rise of Evangelicalism: The Age of Edwards, White¬field and the Wesleys, Dr. Mark A. Noll, InterVarsity Press, 2003)。那是對十八世紀中第一次大覺醒的概論。我從不同的書籍內曾多次讀過這些資料,但我發現這本書對這段異常復興時期的論述很有意思。

在這書近結束的時候,我讀到一對夫婦在威廉•麥庫勒 (William McCulloch) 的宣道中獲得轉變的經歷與見證。這事發生在1742年蘇格蘭的砍布斯嵐鎮(Cambus¬lang, Scotland)。這夫婦倆均是很虔誠的人,終生沒有斷過參加禮拜。那位男士說,

我出席禮拜主要是出於習慣…我具有受宗教環境燻陶的優越性。我學會了每天兩次作禱告, 這習慣終生沒有斷過…我如此舉止的持續性,令我認為我所行的路還不錯 [或: 我已經是一位基督徒了] (ibid., p. 284)。

但是在二月份中,我們聽到了威廉•麥庫勒的宣道, "之後,他們心中極為不安" (同上)。最後,那位男人獲得了轉變。之後,經過很長一段內心的爭鬥,他的妻子也經歷了轉變。諾爾博士說, "他們的敘述表明,終生對經卷的熟悉性,能夠在很短的福音奮興會的傳揚下帶來認罪感、內心的爭鬥與信實的安慰" (同上, 285頁)。

然後,諾爾敘述了湯母•泰勒(Thomas Taylor, 1738-1816) 的故事。他 "具有很豐厚的宗教教養,其中包括四歲時背誦西敏寺小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課文" (同上, 289頁)。那的確是嚴僅的宗教教養!但他仍舊未曾獲得轉變。在讀過Alleine寫的《失喪者的驚恐》(Alarm to the Unconverted), 以及班揚的《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 又聽到了喬治•惠特菲爾德的宣道後,泰勒陷入了深沉自責的認罪之中。諾爾說, "在近二十歲時, 經過了一段與撒旦的徒手搏斗之後…泰勒變成了新人…[他說] '我以信念的雙眼見到祂掛在十架上…在那時刻我真正信靠了祂' " (同上, 289頁)。他獲得了轉變。不久之後,他應召宣道,成為一位傳教士。諾爾說,他的傳道事業比公理會中任何一位其他講英文的傳教士都長。

在他非凡的一生中,他曾在施羅布遭暴徒攻擊,並曾數次靠神的佑護逃避了海上的風暴、躲過了倒塌的橋梁、馬失前蹄;他學會了拉丁文、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來作為自己的讀經的工具…他在仇視環境中堅持不泄…並不斷地宣道、宣道、宣道。他所宣講的是…懺悔、信念、與新生命 (同上, 第289-290頁)。

這三個人 — 那對夫妻與湯母•泰勒 — 都在虔誠的環境下生活了許久,然後才得到了轉變。三個人都在轉變前形成了多年敬虔的習慣。他們三人都在嚴僅的教會中逗留了多年。然而, 他們三人都仍要經歷認罪的過程, 然後才獲得新生!

但以利的兩個兒子從未接受過這經歷,反而成為 "惡人,不認識耶和華", 他們終生也未曾來信靠祂 (撒母耳記上 2:12)。

II. 第二,生長在教會中的弊病。

我已經向你們顯明了在教會中出生長大的許多優越性。但這也帶來了許多弊病。兩樣缺陷很快便進入我們的內心。

首先,那些出生成長在教會中的年青人,很少感受到那些生在世間的年青人所具有的孤獨感。這次道文中我沒有時間來討論個中的細節,但我可以簡單地告訴大家,撒母耳的母親把他留在會幕裡 — 每年僅來看望他一次。在這陌生的會幕環境中,這幼童無疑感到了極端的孤獨。除了以利這位半瞎的老祭司外,他連一個說話的同伴都難找。以利的兩個兒子似乎與撒母耳毫無來往。當他們倆外出戲耍時,撒母耳卻一人孤獨地呆在家中。

"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撒母耳已經睡了。耶和華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說,「我在這裡。」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在] 呼喚童子" (撒母耳記上 3:2-4, 8)。

在孤獨的黑暗中,耶和華臨到雅各的身邊。在米甸曠野的孤獨中, 摩西聽到了神向他的 "呼叫"。在北非沙漠的旅途上,神向埃塞俄比亞的太監說了話。在這裡,我們再次讀到,這位年幼的孩童撒母耳在黑暗中被神所召,從那孤獨的生活內應召來到耶穌基督的身邊。

我認為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徒的家庭內時常是一種弊病,因你們每周數次進入一間具有生氣的教會中,你們許多人根本從未感到過孤獨。雖然生長在教會中, 你們中間許多人與非尼哈、何弗尼一樣缺乏敬畏,對永恆無關痛癢。因此,你從未有過撒母耳的那種經歷。想神在暗中召喚你?你甚至終生未知黑暗是什麼!那便是那些生長在教會中的年青人所具有的缺陷了。你一直生活在基督教家庭內, 周圍環繞著基督徒的朋友。這令你不至陷入世上許多年青人如今所面臨的孤獨感的陰影。"回家 來教會"?其實你從來都一直呆在教會中!"回家來投靠耶穌基督"?你一直都在不斷聆聽有關祂的教導!啊,問題是你是否認識耶穌本人?是否親自認識了祂?那便是非尼哈與何弗尼從未正視的問題,因為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

他們知道一切有關 主耶穌的事情,但他們卻不認識祂本人。你認識祂嗎?那便是第一條生長在教會中的弊病,或在教會中呆了許多年、卻一直未曾得到轉變的惡果。你總是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孤獨感,而正是這種孤獨感,有時會推動世間的一些年青人走向耶穌。

第二點弊病,便是一切對你來說都習以為常了。假如你現十五歲了。如你出生長大在教會中, 你便已經聽我宣道超過一千五百多次了, 其中包括星期日早、晚、以及其他一周內的機會。如果你已二十歲了,那你聽我宣道的次數便超過兩千次了。再加上其他來訪牧師所傳講的道,你所聽過的宣道次數起碼不下兩千五百次。這還不算我們的查經班,以及你所讀過的基督教的書籍。如你參加的是基督教學校,或者使用各類基督教書籍與錄像在家教中讀書,你起碼聽人提到、講解福音遠超過三千次了;或者在你十九、二十歲時,你可能已聽福音信息超過四千次了。這有什麼不妥呢?問題是,如果這時你仍舊未曾獲得轉變,你便具有極大的缺陷了。無論傳道士講什麼題材,你從前早已聽說過了!當你反復聽到某件事情時,人的自然傾向便是充耳不聞,內心自認為, "他下面要講人的墮落;好, 他準備講贖罪的事情了;或者,他下面要提起地獄了;或者提到新生了;或,看來這次他要講的是以福音為中心的事情了;或這次講的是有關罪的事情。這都是我聽過上百次的老調重彈"。如此,你不知不覺地在宣道中便開起小差來,忽略了神用來使你得救的恩典工具。我很怕當耶穌講下面這句話時,所描述的正是你,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 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馬太福音 13:14-15)。

那便是非尼哈與何弗尼的處境。他們一切都聽膩了, "耳朵發沉"。即使他們年老的父親最後一次警告他們時,他們仍是聽不進去,

"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馬太福音 13:15)。

你的情形是否如此呢?如果是的話,願神幫助你!你已接近了被神放棄危險境地了 (judicial reprobation);你即將犯下被萊斯博士稱為 "不可饒恕的罪"。 你如以利的兩個兒子一樣,看起來即將被神放棄了。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

"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
       (撒母耳記上4:11),

並墮入了與神隔絕的永恆地獄中。

我如今為你的祈求是,你能像1742年在蘇格蘭的那對夫婦一樣忽然覺醒過來。那男人說過,

我作禮拜主要是出於習慣…我具有受宗教環境燻陶的優越性,並學會每天兩次作禱告;這習慣終生沒有斷過…我如此舉止的持續性,令我認為我所行的路還不錯 [或: 我已經是一位基督徒了] (Noll, 同上, 第284頁)。

然而,他又聽到了一次宣道,正如他從前所多次聽到信息一樣。但這次聽完後,他 "內心深感不安", 以至於他終久轉向耶穌基督而獲得了拯救。

會不會成為你的經歷呢?或你會無動于衷地生活下去,最終被神放棄,被拋入地獄的火焰之內?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 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 2:12)。

"惟有…不信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啟示錄 21:8),

無論他們是否在教會中出生長大的。先知以賽亞如此說,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
       (以賽亞書 55:6)。

如果你沒有如此去作,那在你的墳前便會有人輕聲說,你 "不認識耶和華"。

(證道 / 宣道結束)
您每週可以上網讀海博士講的道。網址: www.realconversion.com
然後點擊 <中文證道 / 宣道文稿> 按鍵。

宣道前陳群忠醫生 (Dr. K. L. Chan) 領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12-21。
宣道前葛利費斯先生 (Mr. Benjamin Kincaid Griffith) 獨唱:
"If You Linger Too Long," (詞: Dr. John R. Rice, 1895-1980).


宣道/正道提綱

生長在教會中的優越性與弊病

海羅伯博士 (Dr. R. L. Hymers, Jr.) 著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
(撒母耳記上2:12)。

(撒母耳記上4:11)

I.   第一,生長在教會中的優越性,羅馬書3:22-23;
約翰福音3:3, 7。

II.  第二,生長在教會中的弊病,撒母耳記上3:2-4, 8;
馬太福音 13:14-15; 啟示錄21:8; 以賽亞書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