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mon

本網站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地的牧師與傳教士提供免費宣道文稿與視頻,尤其為身處第三世界的同工,因那裡極為缺乏神學院或聖經學校。

這些宣道文稿和影視如今通過我們的網站 WWW.SERMONSFORTHEWORLD.COM 每年已傳至221個國家地區的150萬台個人電腦上。YouTube視頻的觀眾也不下幾百人,但他們會很快離開YouTube,因每篇宣道都會引導觀眾回到我們的網站上。YouTube會帶觀眾轉到我們網站上。這些以46種語言刊載的道文每個月能傳至12萬台電腦上。這些稿件不帶版權,因此,福音宣道士使用時無需我們的許可。請您點擊這裡, 讀一下你如何能每個月為我們提供資助, 把這偉大的福音傳遍全世界。

每當你發電郵給海博士時,切莫忘記把你發信的國家告訴他,不然他無法回信給你。海博士的電郵地址是 rlhymersjr@sbcglobal.net




基督受的苦難

THE SUFFERINGS OF CHRIST

海羅伯博士 (Dr. R. L. Hymers, Jr.) 著

主日,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早
於加州門羅維亞市「各各他之路浸信教會」所宣之道

A sermon preached at Calvary Road Baptist Church, Monrovia, California
Lord's Day Morning, December 26, 2010

"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的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 (彼得前書 1:10-11)。


使徒彼得告訴我們,舊約先知們提筆時受到了基督聖靈的引導。這是聖經內稱舊約爲神所默示的許多經句之一。先知們寫成了經文,自己並不透徹知曉其中的含義,並懇切地繼續尋求考察預言中的含義。以賽亞書53章、詩篇22章、以及其它許多舊約經文,都預言性地闡述說, "基督〔將〕受苦難" (彼得前書 1:11)。

現在請仔細審視經文第十一節中的五個字: "基督受苦難","ta eis christon pathemata"—— 基督所忍受的 "pathemata"。這是希臘詞,意思是 "痛苦" 或 "苦難"。 這詞的希臘原文是複數形式 —— 代表了超過一種以上的 "痛苦" 或 "苦難" —— "基督受〔的多重〕苦難"

使徒彼得講的是基督在祂人間生命即將結束時所經歷的苦難。祂經歷了多重苦難,爲的是把我們從罪孽中拯救出來。

I. 第一,祂在客西馬尼園內所受的苦難。

在祂走上十字架前的那天晚上,祂的苦難就已開始了。時間大約是午夜,在最後晚餐之後,耶穌將衆門徒領到屋外。他們在漆黑的夜裏行走,越過了一條名叫汲淪的小溪,去到了橄欖山的一側,然後進入那異常漆黑的客西馬尼園內。耶穌吩咐衆使徒中的八人:"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 (馬太福音 26:36)。祂領彼得、雅各、約翰走入園中深處。然後讓三人留守一處,自己又走多幾步,來到一棵橄欖樹下,獨自向神禱告。

這時,"基督 [開始] 受苦難" (彼得前書 1:11)。注意,這時人手仍未碰觸到耶穌;注意,當祂只身一人在園內橄欖枝下時,祂的苦難便已開始了。祂身處客西馬尼園中,人類全部罪孽的重擔都被加在了祂的肩頭。祂 "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彼得前書 2:24), 並將在早晨把這些罪孽帶到十字架上。然後耶穌祈求說:

"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馬太福音 26:38, 39)。

對這一禱告的通常解釋是這樣的:耶穌在祈求自己不被釘上十字架。但是我找不到一節經文來證實這種解說。我認為萊斯博士 (Dr. Rice) 和巴斯維爾博士 (Dr. J. Oliver Buswell) 所作的解釋才是正確的。福音傳道士萊斯博士與神學理論家巴斯維爾都說,基督祈求 "叫這杯離開我", 所指的是祂當時正在忍受的死在罪孽重擔之下的苦 "杯"—— 那死在園內的苦杯!

耶穌因自己可能即將死在園中感到震驚。巴斯維爾博士說,耶穌祈求 "祂在園中不致死亡,這樣,祂才能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使命" (J. Oliver Buswell, Ph.D., A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Zondervan, 1971, part III, 第 62頁)。 萊斯博士對此的見解也幾乎完全相同:"耶穌祈求那死亡的苦杯能在當天晚上被撤走,使祂能活到第二天在十字架上獻身" (John R. Ric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Sword of the Lord Publications, 1980, 第441頁)。"如果基督的身體沒有獲得超然的力量, 祂那天晚必定會死在園內" (萊斯, 同上, 442頁)。你罪孽的重擔定會在客西馬尼園內壓殺耶穌了。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路加福音 22:44)。

當你的罪孽在那天晚上被加到耶穌身上時,祂的經歷是極其恐怖的。祂忍受的痛苦是如此劇烈,以至 "大血點" 從祂的體內滲出。先知以賽亞說:

"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 背負我們的痛苦"
       (以賽亞書 53:4)。

"耶和華卻把我們眾人的罪孽, 都歸在祂身上"
       (以賽亞 53:6)。

我們讀約翰福音3:16時,是多麼的匆忙: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約 3:16),

從而忽視了主在客西馬尼園內的傷痛、苦難、與驚恐!我們對耶穌那天晚上爲承擔我們的罪孽所經歷的深沉苦難,是多麼缺乏思索啊!約瑟•哈特 (Joseph Hart) 說:

請看聖子之苦難,
   嘆息、呻吟、流血汗!
聖潔愛心無邊際!
   主的慈愛廣如天!
("Thine Unknown Sufferings" 詞: Joseph Hart, 1712-1768;
     曲用: "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基督受〔的〕苦難" (彼得前書 1:11)。

我時常想,祂在客西馬尼園內首次受到的痛苦是最沉痛的。那時,仍舊沒有一只人手碰觸過祂。祂之所以經歷這苦難,是因爲神把你的罪孽加在了祂身上 —— 令祂神誌幾近崩潰,血從祂的體內滲出!威廉•威廉斯說:

人類沉重罪孽(與)內疚,
   被加在主肩頭;
披帶悲哀如衣衫,
   主在人前被展現,在人前被展現。
    ("Love in Agony," 詞: William Williams, 1759;
     曲調采用: "Majestic Sweetness Sits Enthroned")。

"基督受〔的〕苦難" (彼得前書 1:11)。

首先,祂在客西馬尼園裡所受的苦難。

II. 第二,祂所忍受的恥辱。

"基督受〔的〕苦難" 剛剛開始。更多的磨難即將臨頭。帶着火把的士兵沖進客西馬尼園內,藉用虛假的控告逮捕了耶穌,並把祂拖到了大祭司面前。

"他們就吐唾沫在他臉上,用拳頭打他;也有用手掌打祂的, 說:「基督阿,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
       (馬太福音 26:67-68)。

"就有人吐唾沫在他臉上,又蒙著祂的臉,用拳頭打祂,對祂說:「你說預言吧,差役接過他來用手掌打他"
       (馬可福音 14:65).

約瑟•哈特說﹕

請看耶穌無聲地忍耐,在卑微中遭受侮辱!
罪人綁住了全能的手,並來唾棄造物主。
    ("His Passion" 詞: Joseph Hart, 1712-1768; to the tune of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裡,叫齊了全營的兵.。 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作冠冕給他戴上,就慶賀祂說:「恭喜, 猶太人的王啊!」又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祂臉上, 屈膝拜他" (馬可福音 15:16-19)。

耶穌說﹕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並不掩面" (以賽亞書50:6)。

先知彌迦說﹕

"(仇敵) 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 (彌迦書 5:1)。

"巡撫的兵就把耶穌帶進衙門,叫全營的兵都聚集在祂那裡。 他們給祂脫了衣服, 穿上一件朱紅色袍子,用荊棘編做冠冕, 戴在祂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祂右手裡, 跪在祂面前, 戲弄祂, 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臉上,拿葦子打祂的頭" (馬太福音 27:27-30)。

祂無金銀的冠冕呈獻在面前,
   更無可見之王位來掌管;
但祂驕傲地戴起額上的血跡,
   罪人們為祂呈上真正皇冠。
粗糙十架作祂王位,
   永恆國度在人心中;
祂用血筆寫成愛箋,
   頭戴荊棘編織的冠冕。
("A Crown of Thorns" 詞: Ira F. Stanphill, 1914-1993)。

"當下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 (約翰福音 19:1)。

耶穌借先知以賽亞的口說﹕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 (以賽亞書 50:6)。

他們把耶穌的脊背打得稀爛,極為可怕。許多人曾死在如此的鞭刑之下。這場鞭刑打得救主皮開肉綻,透過傷口甚至可以見到肋骨。

荊棘刺穿祂的額頭,寶血沿其面頰流下,
脊背遭帶刺的鞭打,但祂心靈的刺痛更為難忍。
    ("His Passion" 詞: Joseph Hart, 1712-1768; to the tune of
       "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基督受〔的〕苦難" (彼得前書 1:11)。

首先,祂在客西馬尼園內所受的苦難。 第二,祂所忍受的恥辱。

III. 第三,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

在客西馬尼園內流過汗血之後,耶穌的臉龐又遭人擊打。之後,祂又受到了一場鞭刑,直到脊背打得皮開肉綻。那些殘忍的兵丁又強行給祂戴上了一頂荊棘冠冕,令祂遮目蓋眼地血流滿面。

當他們帶祂去釘十字架時,祂已經是筋疲力盡了,

"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他們就在那裡釘他在十字架上" (約翰福音 19:17-18)。

他們用大釘子釘穿了祂的雙手雙足,把祂釘在十架的木頭上。他們立起十架來,讓耶穌痛苦地懸掛其上。約瑟•哈特說﹕

赤身走上被咒十架,展示在天國與人面前;
創傷淋灕使人驚奇,遭踐踏的愛心催人淚下。

聽啊!祂可怕的呼喊聲,旁觀天使亦受影響;
身邊朋友午夜逃離,如今父神也遺棄了祂!
    ("His Passion" 詞: Joseph Hart, 1712-1768;
       曲用 "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馬太福音 27:46)。

此乃人心所無法探測的境界。路德說,這是人的言詞與思念所無法闡述的。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 —— 聖父離棄了聖子,讓耶穌只身一人去償還我們的罪債!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 (彼得前書 3:18)。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 53:5)。

那便是榮耀的替罪救贖的教義 —— 基督為人類的罪孽替〔我們〕死在了十架上。祂代替你而死;祂償還了你的罪孽!聖經說,

"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 為我們的罪死了"
        (哥林多前書 15:3)。

天父兒子從天降,拯救罪人脫死亡。
竟然稱我憂患子!哈利路亞,奇妙救主!

被人侮慢被人仇,代替我站罪人地。
賜我生命賜我力,哈利路亞,奇妙救主!

祂被舉起替我死,祂說 "成了主旨意"。
祂登寶座給恩賜,哈利路亞,奇妙救主!
    ("Hallelujah, What a Saviour" 詞: Philip P. Bliss, 1838-1876)。

你希望從你罪孽的內疚與懲罰中得到解救嗎?你必須靠純樸的信念來投靠耶穌。來信靠那位如今在上天神右手邊的人。我全心全意地請求,靠純樸的信念來投靠耶穌吧!在祂之內獲得安寧,來信靠祂吧。祂會洗淨你的每一條罪孽。祂能使你的記錄清白。祂能在永恆內永遠拯救你的靈魂 —— 直到永永遠遠。你!不錯!正是你!你能靠 "基督受〔的〕苦難" (彼得前書 1:11) 從你自己罪孽的自責與懲罰內獲得拯救。信靠耶穌吧。祂會清洗你的罪孽,拯救你的靈魂。阿們。

(證道 / 宣道結束)
你上網可讀到海博士每周所宣之道:〔中文宣道文稿〕
網址–www.realconversion.com

You may email Dr. Hymers at rlhymersjr@sbcglobal.net, (Click Here)
or you may write to him at P.O. Box 15308, Los Angeles, CA 90015.
Or phone him at (818)352-0452.

宣道前陳群忠醫生 (Dr. Kreighton L. Chan) 領讀經文﹕以賽亞書 53:1-6。
宣道前葛利費斯先生 (Mr. Benjamin Kincaid Griffith) 獨唱﹕
"A Crown of Thorns" (詞: Ira F. Stanphill, 1914-1993) /
"Love in Agony" (詞: William Williams, 1759)。


證道 / 宣道提綱

基督受的苦難

THE SUFFERINGS OF CHRIST

海羅伯博士 (Dr. R. L. Hymers, Jr.) 著

"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的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 (彼得前書 1:10-11)。

I.   第一,祂在客西馬尼園內所受的苦難,馬太福音26:36;
彼得前書 2:24; 馬太福音 26:38, 39; 路加福音 22:44;
以賽亞書 53:4, 6; 約翰福音 3:16。

II.  第二,祂所忍受的恥辱,馬太福音 26:67-68; 馬可福音 14:65;
馬可福音 15:16-19; 以賽亞書 50:6; 彌迦書 5:1;
馬太福音 27:27-30; 約翰福音 19:1。

III. 第三,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約翰福音 19:17-18;
馬太福音 27:46; 彼得前書 3:18; 以賽亞書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