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mon

本網站的目的是為世界各地的牧師與傳教士提供免費宣道文稿與視頻,尤其為身處第三世界的同工,因那裡極為缺乏神學院或聖經學校。

這些宣道文稿和影視如今通過我們的網站 WWW.SERMONSFORTHEWORLD.COM 每年已傳至221個國家地區的150萬台個人電腦上。YouTube視頻的觀眾也不下幾百人,但他們會很快離開YouTube,因每篇宣道都會引導觀眾回到我們的網站上。YouTube會帶觀眾轉到我們網站上。這些以46種語言刊載的道文每個月能傳至12萬台電腦上。這些稿件不帶版權,因此,福音宣道士使用時無需我們的許可。請您點擊這裡, 讀一下你如何能每個月為我們提供資助, 把這偉大的福音傳遍全世界。

每當你發電郵給海博士時,切莫忘記把你發信的國家告訴他,不然他無法回信給你。海博士的電郵地址是 rlhymersjr@sbcglobal.net






神說
(論創世記,第四講)

何博士著

AND GOD SAID
(SERMON #4 ON THE BOOK OF GENESIS)

by Dr. R. L. Hymers, Jr.

主日,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晚
於洛杉磯浸信會幕所講之道

A sermon preached on Lord's Day Evening, July 15, 2007
at the Baptist Tabernacle of Los Angeles

"神說" (創世記 1:3)。


我每天去健身房鍛練游泳。在那裡每天下午還有另一個牧師去健身。我常與他聊天對話。幾個禮拜前,我把我寫的有關 "決志主義" 的書給了他一本。他興致勃勃地讀了這本書後,問我還有沒有其他談及同一題材的書。我又給了他另一本書。在接受第二本書的時候,他遞給我一首自己寫的詩歌,題目是,《一則簡單的故事》。在征求了他的同意後,我要將這首詩歌讀給大家聽,因為這詩抓住了剛才陳群忠醫生所讀的創世記中第一章的核心。

一則簡單的故事

作者: Albert P. Pugliese

神有一天思考這世界,
內心開始如此說,
"諸天應述說我的榮耀!"
那便是這故事的起初。
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
神的靈下到了人間,
來喚醒臥在黑暗中的大地;
因神說出了: "要有光"!黎明
便在第一周的拂曉開始降臨。
從此,晝夜交替、日夜不休。

之後,神心中看到了一處,
祂可以用來安放天空;
在上天與人間的水層間,
颶風驟起,席卷全球;
很快,天空展現在地上,
此乃第二天所作成的工。
祂又將地上的水聚集,
讓陸地逐漸顯現出來,
並賜名給陸地與海洋。
神看此一切都很好。

第三天,青草開始出芽,
種子傳遍全地。
由此生出的根系,
賜給我們所需的食品。
神又使清晨充滿花香,
將繽紛的植物布滿全球。
當黃昏來臨時,
神從所創的林木中觀察,
認為世界看起來很好。

當神將一串光掛上空中時,
人怎能不為此驚奇呢?
祂又從寶囊中取出兩球,
以此來區分晝夜與季節。
為標誌日夜、年月、與春秋,
我們要為日月同工來感謝。
黃昏來臨時,我們總會見到
祂掛在空中的億萬星辰,
來贊美祂造天的榮耀,
並訴頌祂第四日創世的智慧。

在其智慧的寶藏中,
神無疑知道如何去
處理世上無窮盡的水;
瞬時間,祂令其心中
所想象的一切魚類得生,
並使其播散至各地的
海洋、湖泊、河流、與泉溪,
又令多樣飛鳥翱翔空中。
"要多多繁殖,好好活下去!"
那便是第五天所創的一切。

如你認為第五天不錯,
那你就應考慮一下,
神第六天所辦成的奇跡。
野獸、牲畜、與爬行動物!
按自己的形象祂又造了人。
祂造了男、造了女,囑咐
他們多多繁殖,管理土地;
每樣植物可作他們的食物。
然後神說, "這一切很好"!

天地會消逝,但那發生之前,
第七天乃是聖日,被神賜福;
祂指令我們要安息,
因在第七天祂的工結束了。
我們應如此度過安息日,
用它來紀念神的手段;
神的奇能智慧,造成世間
萬物,辦成了創世奇工。
這則簡單的故事在此結束,
榮耀歸於耶和華,阿們!

一切講得都非常明白,不是嗎?

這首詩歌的作者並非一個嚴守安息日(星期六)的人。他不過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創世記2:2-3中所談及的第七日。但今晚,我希望大家注意在創世記中反復出現的兩個字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創世記 1:3)。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創世記1:6)。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創世記 1:9)。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事就這樣成了" (創世記 1:11)。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 (創世記 1:14)。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 (創世記 1:20)。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創世記 1:24)。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創世記 1:26)。

"神...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
      (創世記 1:28)。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創世記1:29)。

一次又一次地,在聖經起頭的一章書內,我們讀到,

"神說"。

正如葛利費斯先生剛才所唱的古歌所講的那樣,

贊美主,〔神的〕話已說出;
   眾世界,同心順服。
王法律永不被破壞,
   引導我們行正路。 —《贊美主》
("Praise the Lord! Ye Heavens, Adore Him," 詩篇 148,
      "Foundling Hospital Collection," 1796)。

"贊美主,〔因神的〕話已說出;眾世界,同心順服"!

"神說",

"要有光"。

"神說",

"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神說",

"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

"神說",

"地要發生青草..."。

"神說",

"天上要有光體"。

"神說",

"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

"神說",

"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

"神說",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神...對他們說",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贊美主,〔神的〕話已說出;
眾世界,同心順服!

但神是怎樣 說話的呢?又是藉著誰 說這些話呢?今晚我告訴你,耶穌基督 — 神永恆的兒子、聖三一中的第二位 — 正是祂說出了這些話!使徒約翰說,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約翰福音1:1-3)。

"神說"。

那便是基督 — 那永恆的道 (Logos), 神聖的道,聖父唯一的獨生子。

"神說"。

此乃神所愛的兒子的聲音,而...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歌羅西書 1:15-18)。

"神說"。

"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萬有都是靠祂造的" (歌羅西書 1:16)。

祂是世界的造物主。祂來到了人間。但世界卻不認識自己的創造者!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
      (約翰福音 1:10)。

他們在客西馬尼園中抓住了祂,又用手掌打祂、向祂的臉上吐唾沫、一把把地將祂胡子揪下來!然後,他們把祂綁起來打個半死。祂站在一灘血中聽著他們喊, "釘祂上十架!釘祂上十架"!祂被釘上了羅馬人的十架,死在痛苦恥辱中。

請看耶穌耐心立矗,
在此遭受詆毀羞辱!
罪人束縛了萬能手,
又當面唾棄造物主。

荊棘刺穿了祂額頭,
令鮮血滲出到處流;
背部遭受無情鞭撻,
但主心所受更可怕。

赤身受詛掛上木樹,
為天下之人所注目;
身受毒刑鮮血橫流,
遭踐踏之愛由此可見。
   ("His Passion" 詞: Joseph Hart, 1712-1768;
      曲用 "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

覲見寶架瞻仰聖範,
寸心了解救恩浩大;
莫容我為別事浮誇,
生死安危惟誇十架。—《每逢思想》
   ("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詞:
        Dr. Isaac Watts, 1674-174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羅馬人書 5:8-10)。

"神說"。

那將宇宙萬物一說便成的基督,祂代替你去死了,為救你解脫永恆的聖怒。那便是創世記的信息;那也是整本聖經從一端到另一端的信息。那便是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來吧!來信靠祂!

"當信主耶穌,你...必得救" (使徒行傳 16:31)。

(證道 / 宣道結束)
您每週可以上網讀何博士講的道。
網址: www.realconversion.com; 然後點擊 <證道 / 宣道文稿> 連鍵。

證道〔宣道〕前陳群忠醫生(Dr. K. L. Chan)領讀經文﹕創世記 1:1-2:3。
宣道前葛利費斯先生(Mr. Benjamin K. Griffith)獨唱:《贊美主! 穹蒼, 敬仰祂!》
("Praise the Lord! Ye Heavens, Adore Him", 詩篇 148, 1796)。